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烟台商海伉俪的十五载乡村振兴长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5:15:00    

十五年前,事业有成的傅肃弟响应家乡召唤,告别烟台商海,只身回到义乌杜村担任支书。妻子楼兰华一句“村里需要你,你就放心回去”的承诺,让她独自扛起烟台生意与家庭重担。十五年聚少离多,傅肃弟倾尽心力与私财,带领乡亲旧村改造、发展产业,将落后杜村蝶变为省级“未来乡村”。这条“双城”奉献路,书写着夫妻同心、舍家为乡的动人传奇。

序章:烟台摊位,白手起家的奋斗史诗

时光回溯至1988年寒冬,大雪纷飞中的烟台海防营市场。傅肃弟、楼兰华夫妇怀揣着变卖家中四头半大猪仔凑来的500元钱,先到云南边陲闯荡数日,后又带着年仅3岁多的大女儿、两岁的二女儿和刚满6个月的幼子,从义乌老家毅然北上创业。这个当时烟台唯一的露天市场,仅有部分场地搭着绿色玻璃钢顶棚。他们连固定摊位都租不起,只能拉起绳子,挂上从南方带来的电子表、发卡、头花、口红等小商品叫卖。栖身之所,亦是租住在居民搭建的简陋棚户里。

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他们。靠着诚信经营和吃苦耐劳,他们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在烟台的南方商界赢得了崇高信誉。这份信誉最终被杭州天堂伞和张小泉刀具公司看中,他们被聘为这两大品牌在烟威地区的总代理,生意日益红火,在烟威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市场口碑。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对在商海打拼的伉俪,在烟台三站市场1.3万业户中,成为了少有的双双被吸纳为共产党员的业户。连续9年,他们的摊位上悬挂着“优秀共产党员经营户”的匾牌,连续9次被三站管委评为“文明诚信商户”“优秀党员商户示范岗”,是三站管委系统内荣获荣誉最多的商户。他们不仅自己成功,更热心充当“引路人”。经他们推荐、介绍、帮助,30多名义乌同乡来到烟台三站市场经商创业。对于初来乍到的业户,他们常常伸出援手,排忧解难,成为新来义乌创业者的“主心骨”和“靠山”,是在烟义乌人心中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为烟台市场的繁荣贡献了独特力量。 烟台的根基,是他们用汗水、诚信和无私浇筑的。

抉择:爱妻一诺,游子归心

2010年,浙江省“千万工程”已推进八年,而偏远的义乌杜村,现代化的大门才刚刚叩响,急需一位村支书领衔突围。这一年,45岁的傅肃弟,在烟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命运的转折,源于一通通打到妻子楼兰华那里的电话。

“他们不来劝我,却去做我老婆的工作。”傅肃弟回忆,村干部和镇领导深知他的能力与乡情,因此将“游说”的重点放在了楼兰华身上。同样被动员的,还有另一位准备被邀回乡任职的义乌老板的妻子。“两位老板娘互相鼓劲,结果就是他们两个都被‘策反’了。”楼兰华没有犹豫,她对丈夫说:“村里需要你,你就放心回去。烟台的这个家和生意,交给我。”

一句承诺,重逾千钧。傅肃弟背负着乡亲们的期盼与妻子的嘱托,回到杜村,扛起了村支书的担子。而楼兰华,独自留在了烟台,扛起了生意的重担和家庭的全部。这一扛,就是整整十五年——风华正茂的十五年,本该是夫妻相守、事业更上层楼的黄金岁月,他们却选择了分离,只为同一个心愿:让杜村好起来。

“老婆把我交给村子,我把家和生意交给了老婆。”傅肃弟说这话时,眼底有化不开的温柔与愧疚。十五载聚少离多,电话线传递着思念与村务的繁杂,楼兰华从未向他诉过一声苦。“她理解我肩上的压力,她用独自承担的方式,默默支撑着我的梦想。”傅肃弟的声音有些哽咽,“她说,一定要把杜村建设好。”这份无言的支持,成了他日夜兼程的最大动力。不知何时起,“杜村”在他口中变成了“我家”,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心。

破局:以身作则,情动乡邻

傅肃弟面临的第一个硬仗,是旧村改造。蓝图美好,现实却布满荆棘。推土机开进村的那天,空气凝重。面对世代居住的老屋,乡亲们纵使理解,也难以下定决心。

“先拆我家的!”傅肃弟站了出来。没有片刻迟疑,甚至来不及搬出所有家当,承载着新婚记忆的老屋在轰鸣中倒下。“最可惜的是我们结婚时的那张床……”多年后提及,这个硬汉眼中仍有遗憾,妻子楼兰华在电话那头的泪水,仿佛滴落在他心上。这率先的一拆,是决心,更是无声的动员书。

然而,故土难离,乡情难却。拆迁推进到谁家,傅肃弟就带着蔬菜食品上门(家家都有酿好的米酒),与乡亲同吃同坐,推心置腹。“推土机推得动房子,推不动人心。靠的是看得长远,是把百姓利益刻在心上,日复一日地磨,一杯一杯地‘喝’到乡亲们都同意。”他深知,这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能解决的,需要滚烫的人情与坚定的信念。他那股“不达目的绝不离开”的“固执”劲儿,连同妻子在远方的守望,最终融化了坚冰,创造了令镇干部惊讶的“杜村速度”。

这份以身作则和真诚付出,贯穿了他十五年的村支书生涯。 面对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的窘境,一切工作经费、招待开销,傅肃弟都自掏腰包。从烟台返乡时,他把自己崭新的宝马车开回村里当公务车,直到跑报废;接着又自费买了辆路虎继续服务村里。所有为村里出差、跑项目、接来送往的费用,从未动用村集体一分钱。十五年来,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开支,究竟花了多少钱?他俩口子从不吐露。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句“烟台挣钱义乌花,个人挣钱公家开销”,道尽了这位带头人的无私与担当。

筑梦:汗水浇灌,穷乡蝶变

旧改只是起点。傅肃弟的梦想,是让杜村从“住有所居”迈向“业有所兴,心有所安”。

路通百业兴,深知闭塞是穷根,他像敏锐的猎手捕捉机遇。听闻国企要建“乡村精品线”,他第一时间奔走,硬是将偏远的杜村嵌入了“慢养龙祈”的蓝图。伏虎水库边的游步道,每一处拐角、每一座凉亭,都倾注着他的审美与对村民生活的期许。“我是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建的,建成后自己早晚都要去走走,空气真好。”清晨漫步其上,看着村民惬意的身影,是他最满足的时刻。连接杜村与五古山的宽阔车道打通那天,他第一时间拨通了烟台的电话:“兰华,你看,我们把画画在山壁上了!”电话两端,是十五年分离酿成的共同甘甜。

共富金种子:省级“未来乡村”的创建,被他视为杜村的“金种子”。没有先天资源,他就“无中生有”:打造“欢乐杜村”景区,招引“慕安农业”,入股镇联富公司,投资蔬菜产业园,出租村办公楼……每一步都深思熟虑,既要融入乡村肌理,又要尊重市场规律。这背后的艰辛,是五千多个日夜的殚精竭虑。“十五年几乎天天都在奔忙应酬。”楼兰华心疼丈夫的身体,一边“批评他太笨”,一边四处打听调养身体的偏方。2023年底,杜村终获“省级未来乡村”殊荣——一个由书记带动乡贤和村民,在贫瘠土地上“无中生有”创造的现代化人文奇迹。

颐养桑梓情傅肃弟心中,不仅要“富口袋”,更要“暖人心”。他千方百计联系上解放前在杜村出生的早年在上海创业的企业家陈萍。陈萍返乡,目睹巨变,感动之下捐资400万建起杜村综合楼。楼内专设的居家养老中心,让村里的老人乐享“家门口的智慧养老”。楼前环抱五古山的广场,被命名为“曙光文化广场”,时常回荡着欢歌笑语。在傅肃弟的故土热心感召下,乡贤傅冠景夫妻俩捐资10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霞景亭”文化长廊,为村民休闲增添了一个好去处。村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雨污分流提升水质……这些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让“乡贤故里,大美杜村”的“颐养胜地”品牌,实至名归。

坚守:赤子之心,静水深流

在杜村人眼里,傅肃弟是“大管家”,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从美丽庭院建设到产业发展,“美丽经”和“致富经”是他念兹在兹的“两本真经”。做群众工作,他信奉“人心换人心”,讲究方法,极富耐心。“宁可自己多跑十趟,也不留一丝误解。”辣椒要铲掉才能配合绿化?他动之以情:“铲掉自家辣椒,就是对村里最美的奉献。”这份真诚与执着,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与追随。

这份信赖,在日常点滴中升华成亲人般的牵挂。一次,傅肃弟陪同客人沿水库往山里考察,行至山顶时突遇乌云压顶。正当大家焦急无措时,一位60多岁的村民拿着4把伞气喘吁吁地赶来。客人惊讶地问:“没人通知,您怎么知道来送伞?”老农朴实地说:“看到天不好,担心傅书记和你们淋雨,就赶紧找伞来了。”傅肃弟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你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群众就把你的安危装在心里。

十五年来,经他手争取落地的项目资金超5000万元,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浇筑在村里的道路上、设施里。他立下铁规:招待费绝不动用村项目经费,全部自掏腰包。朋友笑他越来越“小气”,他却说:“只要还在位一天,就想给子孙后代多留点好东西。”

一位考察杜村的领导感慨:“杜村是无中生有的奇迹。奇迹的根源,是傅肃弟心里装着老百姓。他总能找到最符合百姓利益的路子,用‘执着’二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傅肃弟则将自己的“治村经”归结为“执着”与“节奏”:“想清楚就执着争取,不达目的不放松。推不动时懂得等一等,让乡亲想明白。杜村是全体村民用‘全过程参与’干出来的!”

尾声:山水为证,大爱长存

十五年风雨兼程,杜村从屋舍破败到屋舍俨然,从道路泥泞到四通八达,从寂寂无闻到省级标杆。青丝熬成了华发,傅肃弟将人生最鼎盛的岁月,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故乡的热土。而楼兰华,用十五年孤身商海的坚韧,为丈夫的梦想筑起最坚实的后盾。误解与委屈时,她宽慰丈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你我心。”这朴素的话语,道尽了这对夫妇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份奉献,村民们用最朴素也最炽热的方式回应着。十五年间,四次村党支部换届,每次党员和老农代表们都依依挽留,恳请他继续带领大家干下去。有的甚至自发找到镇党委,急切地表达心声:“一定要把傅书记留住!”面对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傅肃弟每次都是“欲罢不能”。他深知,烟台的生意因他的长期缺席已受到很大影响,妻子独自支撑的艰辛更让他心疼。然而,“舍小家顾大家”的信念最终占了上风。他选择留下,继续尽其所能,为家乡的未来倾注全部力量。

如今,站在焕然一新的杜村,傅肃弟心中装着的,仍是远方默默付出的妻子和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他们以小家之“舍”,润养了故乡之兴;以夫妻之“爱”,砥砺了时代伟绩。杜村的青山碧水、阡陌交通、百姓笑颜,都是他们无声却最动人的爱情诗篇,见证着“情系故土”的赤子初心,也铭刻下“舍家为乡”的大爱丰碑。傅肃弟和楼兰华的名字,已如种子般深埋杜村的沃土,随着一代代建设者的脚步,生长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赵景涛

责任编辑:吕金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