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用脚步丈量草原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内蒙古农商银行“全面走访”构筑北疆普惠金融新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7:46:00    

当祖国北疆的辽阔草原正昂首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内蒙古农商银行系统发起的“全面走访”,犹如一场覆盖八千里边关的“金融春雨”,正精准滴灌着农牧区与城镇社区。“全面走访”这一战略部署的启动,源于内蒙古农商银行对服务北疆民族地区发展责任的深刻领悟,通过主动服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着力构建农商银行与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集全系统之智、聚千行之力”下沉服务重心、对接融资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倾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支持边疆稳固和助力兴边富民的“北疆金融”特色品牌。

随着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和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农牧民、新型经营主体、边境小微企业及城镇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且迫切。内蒙古农商银行“全面走访”工作,以脚步丈量民情、以诚意沟通“银企”的方式精准回应了这一时代所需。这一系统性的金融下沉服务机制,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米”,为广大客户带去了更贴近、更及时、更温暖的金融支持。

“金融服务北疆发展,根基在哪里?”内蒙古农商银行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坚定回答。在内蒙古农商银行组织架构中,专门设立农牧户金融部,并实现自上而下的全面贯通。这一架构创新,以推动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为牵引,推动管理骨干与客户经理走出柜台、深入牧场、走入园区、贴近边民,面对面听诉求、心贴心解难题,不仅保障了“农信姓农”的底色,更为服务农牧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自2025年4月启动为期三年的农牧户“全面走访”以来,内蒙古农商银行以标准化流程重塑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累计走访农牧户超77万户,已经覆盖全区近1/4的农牧户,将金融“活水”精准注入乡村振兴“毛细血管”。这场覆盖全区的农村普惠金融实践,正通过组织下沉、科技赋能与产品创新,破解农牧民“融资难、服务远”的痛点。截至6月末,内蒙古农商银行农牧户贷款余额1729亿元,较年初增加94亿元,贷款户数91万户,增加3.4万户。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全面走访”结硕果

连续几天气温飙升,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58岁的白银江一大早就赶到了苹果园。他和老伴儿在忙着给苹果树疏果,培管果树的同时还要做好林下中草药的种植,在老两口的打理下,苹果园的种植效益越来越高。柳树营子村拓展了冷库存储和深加工等项目后,苹果产业在宁城县小城子镇将再上新台阶。

“最近的走访又给我提高了授信,今年建冷库和深加工基地有保障!感谢内蒙古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白银江对前来走访的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小城子支行行长娄象通这样说。

在柳树营子村,有一座“宁城苹果”文化馆,村口还有一个红色的镂空苹果雕塑。这个村庄的道路两旁有大片的苹果园,山坡上也栽种着新研发的果树品种。农科院专家驻点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着新品种的种植。“在丰收的金秋十月,这里将挂满果实,期待着你们前来采摘品尝。”白银江这样对内蒙古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说。

2004年,37岁的白银江担任柳树营子村村支书,他思考着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村子里平地少、山地多,种植一般的农作物效益并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和村干部一起研究种起了苹果树。到2007年时,他带领几户村民成立合作社,一起发展苹果种植。

当年,村民都是自筹资金发展农业,贷款、融资的观念还不普及,村民之间借钱也不多,最多不超过1000元。宁城县小城子镇农信社(现在的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小城子镇支行)主动与白银江对接,支持柳树营子村合作社种苹果。

2010年,村里扩大种植规模,宁城县小城子镇农信社给予20户村民贷款4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苹果种植面积的扩大。白银江也扩大了种植面积,并引进了新的品种。此后,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的苹果开始声名在外,产值规模明显提升,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高。

宁城苹果甜度高、口感好,很快就打开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消费市场。每年10月份以后,大量客商前来采购苹果,小城子镇和宁城县的苹果种植户也越来越多,成了当地特色产业。“宁城县的苹果产业,是在白银江先生带领下闯出来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创业带头人。”柳树营子村一位村民这样说。

现在,白银江的种植基地里,有12个苹果新品种在试验,未来将研发推出宁城一号、二号、三号等全新品种。近年来,宁城苹果也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十大富硒品牌”等称号;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超过16万吨,产值超8亿元。

为了帮助更多果农储存和销售苹果,白银江筹建冷库,有一定资金缺口。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支行积极上门对接,予以授信500万元。此外,为了提升苹果附加值,白银江还带领村民筹划建设苹果深加工项目,预计还有资金需求,对此,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支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肯定会大力支持;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将会带领更多村民创收,促进苹果产业升级。

近期,白银江带着几位村民赴宁夏盐池考察中药材的种植。“发展林下经济,在柳树营子村的苹果树下种植中药材,也会有非常可观的效益,这是提升土地产值和效益的新思路。”苹果园里,白银江满怀期待地说。

“全面走访”滴灌设施农业 宁城番茄“映红”振兴路

近年来,宁城县坚定不移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效益,成为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宁城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56万亩,年产蔬菜163万吨,产值65亿元,覆盖16个镇乡街、203个行政村,从业人员7.3万户、17.5万人,年人均增收8200余元。

行走在宁城县的国道和村村通公路上,两边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各种蔬菜大棚,既有冷棚、普通暖棚也有现代化的智能玻璃温室。在大城子镇瓦中村,48岁的蔬菜种植户李文鹏正在查看温室大棚内西红柿的生长情况:“再过40来天就能上市销售,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市场。”

2016年,39岁的李文鹏还在经营着一家饭店。返乡时,他得知宁城县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他也意识到蔬菜种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他流转承接土地,投资800多万元建设40多个蔬菜大棚。建设初期,他的资金出现缺口,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瓦房支行积极上门对接,提供贷款支持70万元。

有了资金支持,这40多个大棚如期竣工投入使用,快速带动村民创收致富。李文鹏主要种植硬粉西红柿,成熟上市后每斤售价3元以上,是市场上畅销的产品。瓦中、瓦北村村民在大棚设施里种植的西红柿,大部分都供应到了京津沪高端市场,“宁城番茄”也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现在,李文鹏经营着自有的24个大棚,其他大棚则出租给农户经营。他发起成立了衍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西红柿等蔬菜和中药材种植。近期,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瓦房支行开展“农牧户”走访活动,综合考察他的种植项目和面积后,将授信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授信额度提高后,李文鹏可以在购买种苗、肥料、农资时获得贷款支持,在发展种植项目、扩大生产方面更有信心。“部分大棚已使用接近10年,草帘、棉被、塑料布等到了更换的时候了,这也需要资金支持。内蒙古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对我们真是‘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实际问题。”李文鹏这样说。

近期,宁城瓦房支行行长付冬冬带着客户经理下乡,李文鹏经常在村子里、田地里和乡村公路上见到他们的身影。付冬冬被晒得皮肤黝黑,李文鹏一眼就认出了他:“你们走访农牧户很辛苦,真是我们农户的贴心人!”

付冬冬介绍,近年来,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瓦房支行对蔬菜种植业的贷款支持超过1.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大城子镇设施农业的发展。大棚建成后,每亩土地效益普遍提高到5万至6万元,闲散劳动力也可以受聘为种植大户领取工资性收入。未来,种植品种改良、发展种苗培育等,宁城瓦房支行都会加大金融支持。

在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支行金融助力下,宁城打造“面向京津冀的中央厨房和预制菜加工中心”,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盒马鲜生等20余家线上线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年销售额达到60亿元,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要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

1490万元信贷破饲料困局 标准化养牛育出“黄金效益”

宁城县的肉牛养殖规模达到52万头,部分养殖户在购买饲料时急需资金支持。八里罕镇绿草地养殖合作社于学健提起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深有感触:“在关键时刻,内蒙古农商银行八里罕支行为我们的养殖场上门服务,提高授信额度到1490万元,缓解了饲料购买等难题,让我们在市场低迷期坚定了信心,也坚持到了今年行情好转的时刻。”

绿草地养殖合作社近年来投入上千万元建设了新的牛舍,饲养场地可容纳9000头牛。于学健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标准化养殖方法。“这种方案下,我们育肥肉牛增重1000斤只需要10个月左右,比原来的育肥周期节省了两个月。”于学健说。

在八里罕镇绿草地的养殖场里,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散步,在规定的时间段,饲养员会投喂标准化的颗粒饲料,确保营养均衡。24小时的饮水保障和供应,可移动的顶棚设计,避免牛舍温度过高,也让肉牛享受到适宜的阳光,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有了标准化的育肥方案,于学健的合作社可以带动更多农户“傻瓜式养牛”,颗粒饲料分阶段供应,牛舍按照优化方案建设,让更多的养牛户实现快速育肥,早日出栏上市。目前,绿草地合作社的肉牛经屠宰加工后,供应大型连锁超市、高端餐饮公司等,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近日,内蒙古农商银行八里罕支行行长崔海利走访绿草地养殖合作社,对合作社摸索出的养牛“优化方案”表示支持,期待着合作社在未来扩大养殖规模时提高授信额度,加大金融助力。“农商银行多年来的金融服务是我们的坚强后盾,真是我们的伙伴银行。”于学健这样说。

五步工作法实现“四个转变”

在一肯中乡朝阳地村,党支部书记孙蒙介绍,村里有330户,其中140户左右都种上了大棚蔬菜,主要的品种是“宁城番茄”。3月以来,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一肯中支行行长杨晓丽带着客户经理来村走访,村干部和银行工作人员一起逐一敲门入户,了解种植和资金需求情况。

朝阳地村从2009年起发展设施农业,2009至2014年是大棚建设集中期,当时建设一座大棚需要7万元至8万元左右,宁城一肯中支行从那时就开始支持朝阳地村的蔬菜种植产业。“一家一户贷款额都比较小,3万元至5万元居多。”孙蒙回忆道。

上个月,孙蒙家也在“农牧户大走访”活动后获得授信提升,从30万元提高到99万元。村里大部分蔬菜种植户都获得了授信额度,利息也较往年下降很多,年利率从6%下降到4%左右。

去年,朝阳地村遭遇一场冰雹灾害,村民意识到老化的大棚需要推倒重建。村民筹划建设新型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的大棚,总计超过500亩,部分农户需要资金支持。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一肯中支行工作人员也正在积极和村民对接。

今年3月起,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支行坚决落实、全力推进农牧户全面走访,工作人员依托“总行+支行+村组社区”联动,做实“前期准备、集中采集、交叉验证、集体评议、抽样验收”五步工作法,打造流程透明、操作阳光的信贷服务模式,为城乡百姓提供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金融服务。

历经50个昼夜,内蒙古农商银行宁城支行走访行政村142个,走访户数5.79万户;完成集中评议行政村108个,评议户数2.69万户,集中评议授信总额77.78亿元,户均授信金额29.14万元。已完成签约户数2784户,签约金额16.59亿元,用信金额5.82亿元,贷款余额较走访前增加6.21亿元。

宁城支行党委书记姜玉明指出,“五步法”使宁城支行实现了“四个转变”。授信理念由“客户需求”向“评级授信”转变;服务模式由“坐门等客”向“上门服务”转变;经营思路由“放贷款”向“做市场”转变;发展方向由“单一经营”向“多维融合”转变。

9村1.5万农户的“厚册子经济学”

三年前的2022年5月,一场“农牧户大走访”活动正紧锣密鼓地在赤峰松山区推进,松山农商银行王家店支行集中三个月时间对辐射范围内的9个村子1.5万户村民全面摸排走访,形成“集中采集信息、交叉验证信息、客户分类管理、集体评议授信、常态化年检”五步工作法;采集的信息形成册子和电子表单,存档后用于后续开展金融服务,而且每年开展抽查和年检,及时修订信息,确保客户各类软信息登记准确,授信金额适当。

三年过去,松山农商银行的大走访活动在内蒙古农商银行系统树立了标杆,信息册和授信额度在持续发挥着作用,也让现在的金融服务快捷、有效、精准很多,节省了时间和运营成本。“大走访活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创新实践,是松山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风餐露宿、星夜兼程闯出来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当初非常辛苦,现在看是非常值得的。”王家店支行行长韩向兵说道。

张卜郎沟的一处院落里,47岁的李怀强正在检查704旋耕机。正值春耕时节,他要及时播种,争取到秋季有个好收成。按照他的计划,今年80余亩的土地,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和高粱三类作物。

松山农商银行2022年上门走访,采集了李怀强的信息,他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作为软信息被采集到册子里。到了2023年,在春耕时节,李怀强要购买种子、化肥、薄膜等农资,资金有缺口,松山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快速上门对接,根据前一年形成的信息底册和授信额度,并争取到财政贴息政策,为李怀强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5万元。

有了5万元金融支持,李怀强得以顺利种植玉米、高粱和谷子,一年的净收入也超过了4万元。现在,80亩土地的产出以及在附近做零工的收入,让李怀强可以养育两个孩子,抚养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人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

在松山农商银行王家店支行档案室,三年前采集信息形成的《福农卡集中授信村级档案》整齐排列,王家店村、秦家营子村、水泉村、四家村等9个村子的村级档案分别打印成册,每个村子都是厚厚的一本。

翻开村级档案,记者发现,每本册子里既有集中授信工作开展情况概述,更有每位村民的户籍信息、种植养殖信息和个人品行等软信息。还有下户的客户经理名单,背靠背交叉验证信息、集中评议授信金额信息等,详细而又完整。

这不得不让人敬畏和感叹。回忆当时大走访的经历,韩向兵记忆深刻,当时农商银行给他发了被子、水壶和其他用品,拿到这些装备后,他就吃住在支行,和客户经理一起下乡,有很多时候天不亮就出发,半夜再回到银行营业部。后半夜,会议室里的灯还在亮着,还有村民来参加集中评议。

找村民背对背交叉验证,可以让农商银行能够全面掌握村民的各种软信息,比如个人品德、事业心以及社会交往、为人处世等,这些都是授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集中评议,避免授信的主观性,确保授信额度适当。“五步工作法”让整个流程标准化、可操作,同时让最后的村级档案有很大的实用性,让后续几年的工作简单、便捷。

2023年,王家店支行组织对村级档案年检,剥离一些无效、无用信息后,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全面。根据新的农户软信息及授信额度,农商银行开展金融服务。“回头看,大走访活动当初付出的汗水和辛苦,都是值得的。”王家店支行行长韩向兵说。

“三百银行”践初心 金融“甘霖”滴灌北疆热土

今年,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后的重要工作就是开展“全面走访”。这项金融服务工作是破解农牧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力抓手,内蒙古农商银行紧紧围绕各地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为农牧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更有力度、更具成效。

在业务布局方面,近期内蒙古农商银行与自治区农牧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担公司等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强化“总对总”对接,锚定农牧龙头企业与农牧户,量身打造契合农牧业生产周期的金融产品,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与适配性。

内蒙古农商银行正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政策,积极与党政部门、农业部门等建立联系,加强与村“两委”沟通对接,协调好内部条线资源,真正把“送资金、送服务、送技术、送知识、送温暖”理念贯彻好落实好,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通过“全面走访”打造的“移动金融服务站”模式,是内蒙古农商银行践行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该行坚守“服务‘三农三牧’、服务边疆人民、服务地方经济”初心使命的核心载体,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下一步,内蒙古农商银行将扎根北疆热土,永葆服务本色;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千村万企;聚焦痛点堵点,力求在普惠覆盖面、贷款可得性、服务便捷度、风险防控力上实现新突破,奋力书写让北疆人民满意的现代化边疆金融新篇章,全力打造“百姓信赖的贴心银行、百业兴盛的伙伴银行、百年长青的活力银行”。

本报采访组:李杰 李吉森 通讯员: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