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晨光穿透云层,洒在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
当铿锵的脚步声震彻大地,当新型装备列阵驶过长安街,站在观礼席上的六盘水市钟山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波,再次湿润了眼眶。
这般威武气势,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荣耀。“我在现场看着将士们挺拔的身姿、先进的武器装备。我真切感受到咱们国家的硬实力越来越强,民族脊梁挺得越来越直。作为基层干部,这份震撼与自豪更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往后更要立足岗位,为国家发展、百姓幸福多办实事,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杨波激动地说。
见证强国力量 汲取奋进动力
9月2日上午9点,杨波从龙洞堡机场起飞,12点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作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他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活动。
作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这是他时隔六年再次受邀参加国家重大阅兵仪式。
“和2019年一样,唱国歌的时候眼泪根本忍不住。”杨波回忆,那天广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放开了嗓子,有人泪水顺着下巴滑落也顾不上擦,“那种为祖国强大而骄傲的情绪,是从骨子里冒出来的。”
今天,他尤其关注徒步方队的变化与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看着那些凝聚着中国智慧的国防力量,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也更坚定了“我辈当自强”的信念,“这不是炫耀,是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守护和平,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把这份强大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这份奋斗的底色,早在15年前就深深烙在了杨波的人生里。
扎根基层十一年 书写脱贫传奇
2010年,28岁的杨波主动报名到“贵州最高村”——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彼时的海嘎村,是乌蒙山区深处有名的“穷窝窝”,人均年收入仅16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83%。村民们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洋芋饭,喝的是“望天水”,走的是坑洼泥泞小路。贫困导致人心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大家对脱贫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杨波没喊苦,更没退缩。村里路不好,他申请了修路资金,为村里修通一条700米的硬化路;村民饮水难,他一个月连跑6次水利局,为海嘎村争取到820万元的提水工程资金;村民收入低,趁着韭菜坪景区搞建设,他为村民谋到300多个务工机会,当年村民务工总收入超过400万元。
用3年的时间,他真抓实干,慢慢破除了干部与村民之间的隔阂。村民的心与杨波扭成一股绳,一同发力,海嘎村的蜕变之路越走越顺。
不仅如此,杨波还为村里争取到200万元产业扶贫经费,在村里建起9个种植养殖基地,引导村民种植脱毒洋芋、苦荞和中药材。同时,成立“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申请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
他说,自己的背包里随时准备着棒棒糖,遇到老人小孩就立马递上去,从来没跟老百姓红过脸,扎扎实实地做好驻村扶贫工作。这一驻,就是11年零两个月。当年的“年轻小伙”熬成了村民口中的“杨兄弟”,海嘎村也彻底变了样。
在杨波的带领下,海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海嘎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9320元,实现了贫困发生率的清零,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新征程新使命 传递满满正能量
2021年,杨波结束驻村工作。离开海嘎村多年,他的奋斗脚步从未停歇。
在钟山区政协的岗位上,他分管过社发委、智力支边办、文化文史委、提案委等多个委室,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心上。在智力支边办工作时,他牵头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为边远地区的学校捐赠图书和教学设备,为乡镇卫生院协调医疗资源,帮山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转到其他委室后,他又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调研,把群众的呼声变成一份份有温度的提案。
除了本职工作,他更成了“正能量传播者”。只要接到邀请,他就会去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给干部们讲基层工作经验,去学校给学生们讲人生道理。
给高三学生鼓劲时,他会聊起海嘎村村民在寒冬里务工的场景,问孩子们“知道父母在寒风里为了100块钱挥汗如雨时,你们心疼吗?”
给驻村干部培训时,他会分享自己当年处理邻里矛盾、推动产业发展的故事,告诉大家“基层工作没有捷径,走心、踏实就够了”。
他从不讲空洞的理论,只说自己经历的真事,却总能让听的人红了眼眶、记在心里。
阅兵仪式结束后,杨波又有了新的计划。他说:“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次参加阅兵的感受、把自己在基层的经历,讲给更多家乡群众听。希望能让大家知道,祖国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工作岗位,只要我们踏实干、用心拼,就能为家乡、为祖国添一份力。”
从乌蒙山深处的海嘎村,到北京的阅兵观礼席,再回到熟悉的家乡,杨波始终带着这份朴素的信念,把正能量像种子一样播撒,让家国情怀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周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