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2025年生态伙伴大会在成都举办,发布34项机会清单、36个“环境造”品牌矩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20:21:00    

7月21日,2025年生态伙伴大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聚势共生”为主题,有近300位来自高校专家、环保企业、资本领域的嘉宾齐聚,共绘生态协同新图景。

现场,成都环境集团首次发布36个“环境造”品牌矩阵,让生态“高颜值”变身经济“高价值”。同时,面向全球释放34项机会场景清单,涵盖资源化、能源化、低碳化、智慧化等领域,计划完成投资金额不少于130亿元。

此外,该集团与清华大学、考拉悠然、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合作伙伴完成集中签约,为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签约15家合作伙伴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签约仪式现场,成都环境集团与15家单位完成集中签约,涵盖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考拉悠然、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新锐。

根据规划,签约各方将迅速启动合作落地:与高校院所聚焦水务环保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展开攻坚,还计划在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研讨等方面拓宽合作维度,加速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与伙伴企业探索在新能源、数智科技、零碳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挖掘生态环保产业的无限潜力。

“本次双方重点围绕水务环保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能力的跃升等目标进行签约。”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办总经理林杉介绍,签约后,“将聚焦水务、固废、新能源领域,在现代化环保装备制造、数智化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作为签约代表之一,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任涛表示,此次签约主要聚焦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建造场景,将地质研究、矿产开发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实现城市建造维护中的科学施工和精准作业。“签约后,双方将围绕城市地下管网非开挖建造与修复等,打通理论研究-产品研发-测试实验与工程化中的堵点,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本次集中签约不仅是生态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打破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合作的深入,将为产业“四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积累宝贵经验,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释放34项机会清单

计划投资金额不少于130亿元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成都造”叫得响的品牌?现场,成都环境集团首次发布36个“环境造”品牌矩阵,让生态“高颜值”变身经济“高价值”。

以“环境造”品牌矩阵中的“绿循未来”品牌为例,将聚焦废旧金属与塑料瓶回收利用,通过先进技术每年可将约5万吨废旧塑料瓶转化为4万吨高品质再生塑料。再看“水源热泵”品牌,用再生水玩转“节能魔法”,成都多座再生水厂已投用该技术,为超1.5万㎡厂区供暖制冷,预计年减碳3700吨。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现场发布的“三大强企”成果,涵盖科技、制造、数字等领域的众多成果。“这些成果的年研发投入超过8800万元。”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以成果之一的地下排水管网智能感知设备为例介绍,目前,成都9100公里的市政污水管网已部署2200多套该设备,“减少人工巡检工作量,在夏季暴雨期间,为内涝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发布了34项机会场景清单。”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四化转型”领域提供试验测试、产品验证、示范推广的合作机会,寻找共同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发展升级的生态伙伴。在“立园满园”方面,围绕3个产业园,联合生态伙伴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培育,进一步赋能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发展能级。

上述负责人坦言,为了支持和保障这些机会落地,“集团今年计划完成投资不少于130亿元,还将打造‘一站式’平台,开展科技成果从小试到生产应用的全链条技术服务。”同时,将发挥资本赋能作用,探索设立科创基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确保优质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上,成都环境集团与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携手20余家环保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成立“成渝环境产业联盟”。未来,将探索应用场景置换、地方标准联合制定等路径,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注入系统性合力。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