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玉树市来了一位“疼痛克星” ——援青故事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05:04:00    
王彬手把手带徒弟。本报记者 程宦宁 摄
王彬为患者治疗。

本报记者 程宦宁 通讯员 扎西才吉

7月14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人民医院里,疼痛科主任王彬正忙碌地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仔细询问着每一位患者的恢复情况。她的身影,在这片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坚定。

2024年,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区医院疼痛科的王彬,作为北京市第五批第三期“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的一员,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玉树。

初到玉树,强烈的高原反应就给了王彬一个“下马威”。头痛、胸闷、气短,每走一步都像是背着沉重的包袱,但她没有丝毫退缩,稍作调整后,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在对玉树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调研时,她发现这里的疼痛诊疗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神经阻滞、关节腔穿刺等关键技术无人掌握。大量的脊柱疾病、神经痛、骨关节病患者,要么只能靠药物勉强缓解疼痛,要么就得忍受长途跋涉之苦,远赴外地求医。

“不能让患者再这样痛苦下去了。”王彬暗暗下定决心。她和团队成员迅速制定计划,决定以“师带徒”的模式,培养本土医疗力量,让先进的疼痛诊疗技术在高原落地生根。

在骨科诊室里,一场特殊的传承悄然开始。王彬的徒弟们围坐在她身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大家看,这是神经解剖图,神经的走行就像一张复杂的地图,我们要精准掌握,才能在进行神经阻滞时,避开危险区域。”王彬指着图纸,耐心地讲解着。

“王老师,神经阻滞听起来好复杂?”骨科医生洛松有些担忧地问道。王彬微笑着鼓励他:“别担心,只要你们用心学,我会一步一步教你们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只要打牢了,实践操作就会容易很多。”

在王彬的悉心教导下,徒弟们逐渐掌握了理论知识。接下来,便是实践的考验。治疗室里,王彬亲自示范腰椎神经阻滞的操作。“进针的时候,角度一定要把握好,就像用钥匙开锁一样,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顺利打开这把‘疼痛之锁’。”她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着注意事项。

徒弟们紧张地看着,手心都捏出了汗。“王老师,我来试试吧。”骨科医生李翔鼓起勇气说道。王彬点点头,在一旁指导着他。李翔小心翼翼地进针,手却忍不住微微颤抖。“别紧张,放松,感受针的位置。”王彬轻声说道。在王彬的鼓励下,李翔逐渐镇定下来,顺利完成了操作。

经过一次次的练习和实践,徒弟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终于,他们迎来了全州首例腰椎神经阻滞术。治疗室内,气氛紧张而又安静。王彬站在一旁,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鼓励。

徒弟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操作,当手术成功完成,患者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时,师徒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随着“疼痛克星”团队的不断成长,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一位被重度骨关节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多年的牧民才多杰,找到王彬时,几乎已经失去了信心。“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好吗?我实在是疼得受不了了。”才多杰痛苦地说道。

王彬仔细地为他检查后,安慰道:“大叔,您别灰心,我们一定尽力帮您减轻痛苦。”经过团队的讨论,他们决定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术为才多杰治疗。手术很成功,当才多杰第一次能够自由活动时,他激动地握住王彬的手:“谢谢你们,你们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这场京玉“医缘”中,帮扶远不止于技术的传授。王彬自费为科室购置专业书籍,建立疼痛病例数据库,团队还牵头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将经验辐射至周边医共体卫生院。如今,玉树市人民医院骨科已形成了慢性疼痛诊疗的完整体系,徒弟们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本土专家”。

巡完房的王彬走回自己的诊室,诊室内,患者们有序地等待着治疗,他们的脸上,不再是痛苦与绝望,而是充满了希望。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王彬和她的团队用爱心与医术,播撒着医疗的火种,让生命的希望之花,在高原上绚烂绽放,这场关于生命守护的攀登,永不停歇。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28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