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奋斗华章 | 匠心筑梦 一路追“星”——记全国劳动模范、长光卫星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张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8:16:00    

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张雷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载誉归来,张雷说:“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公司聚焦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

浩瀚宇宙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星座光彩熠熠。11年来,张雷与科研团队一同迎难而上,一往无前,为星座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早上6:30到岗,是张雷坚持多年的习惯。作为公司卫星型号总设计师,他是整个“吉林一号”星座宽幅系列卫星的“大管家”,要对卫星研制过程全面负责,包括卫星的论证、设计、测试、实验等;卫星发射入轨后,还要指导团队维护其运行,以及提供数据服务等。

张雷的航天梦是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起步的。2005年,长春光机所立项“一弹一星大口径大光栅”重大创新课题,并从在读研究生中选拔首批课题组成员。经过严格考核,张雷成功入选。

自此,他一头扎进新型遥感卫星和光学载荷的研制工作中。

面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他查阅大量资料,向专家请教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凭借着一股冲劲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很快成长为团队骨干成员。

2014年12月,长光卫星公司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张雷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公司一道开启新征程。

如今,在公司一楼展厅,“吉林一号”一箭四星模型静静陈列,寄托着整个团队最初的热血和坚守。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自己研制并发射卫星,当时在国内外看来都极富挑战性。张雷和团队中的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

在“吉林一号”光学A星工程中,他们攻克了星载一体化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比,卫星在656公里轨道上实现对地分辨率优于0.72米,幅宽大于11.6公里,重量却仅有420公斤,而当时同等性能的卫星重量动辄1吨以上……

2015年10月,“吉林一号”一箭四星成功发射,拉开中国商业航天大幕。“这是公司的转折点,也是我个人人生的新起点。”张雷说。

2016年,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新任务又落在张雷肩头——研制超大宽幅光学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的相机复杂度、卫星稳定度、数据处理难度随幅宽和分辨率指数级增加;此外,所需的进口器件价格昂贵,供应链难以保障……最初的研发工作困难重重。

“只有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冲破枷锁,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宽幅遥感卫星。”秉持这样的信念,张雷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论证,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工作到深夜。

上万次仿真优化设计,千余次桌面联调测试,几百次地面试验……他们突破了超大幅宽亚米级自主可控空间相机、大型高稳定一体化光学卫星、超大幅宽高质量数据生产与服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20年1月,“吉林一号”宽幅01星成功发射并在轨应用,这也是国际首颗亚米级超大幅宽光学遥感卫星。

在实现卫星高性能指标的同时,为了兼顾其批产属性,快速增加在轨数量,跨越式提升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张雷又扛起宽幅02系列卫星总师的担子。

他带领光学、光机、光电、控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开展协同创新,使“吉林一号”宽幅02星图像分辨率达到0.5米,幅宽达到150公里,重量仅约230公斤,是国际上首颗自由曲面离轴四反超大幅宽高分辨遥感卫星。

截至目前,张雷主持研制的宽幅系列卫星已在轨部署10颗,完成7.9万次拍摄任务,获取亚米级高分辨影像46亿平方公里。基于获取的影像,长光卫星研制了世界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为遥感数据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锚定商业航天目标,张雷带领团队深耕技术体系建设,成功实现了光学载荷由研发到批量化生产的转变。他们研发的第三代光学载荷不仅性能优越,而且重量仅有5.8公斤。该型号相机首次投产即批量化生产32台,并在2023年6月以一箭41星的方式同步发射,刷新我国航天发射纪录,极大加快了遥感卫星星座组网速度。

张雷深知,人才是公司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多年来,他积极开展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由百余名高学历人才组成的专业技术队伍,成为我省卫星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的核心力量。

“我今年43岁,党龄22年。在科研工作中,我时时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未来,我会带领团队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省新兴产业及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雷说。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