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华表奖重磅落地,青岛“影视+文旅”一路繁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7:23:00    

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在青岛举办,青岛这座拥有近120年光影记忆的滨海之城再度成为焦点。

从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地之一到亚洲顶级影视工业基地,青岛以百年电影文脉为底色,以“影视+文旅”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从“取景地”到“文旅目的地”的转型升级路径,不仅实现了影视与旅游的双向赋能,也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青岛模式”。

百年影史,浸润城市气质

青岛与电影的渊源可追溯至1905年。德国水兵俱乐部引入电影放映设备,使这里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最早接触电影的城市。1907年该俱乐部开启定期售票放映时,距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放映机仅12年。1931年,山东大戏院首映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影后胡蝶亲临引发万人空巷,中山路影院集群由此形成,十余家影院构建起华北最密集的放映网络。

青岛的光影岁月镌刻在城市气质中。在西海岸新区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胶片放映机、电影拷贝、各年代电影票、电影剧本、剧照等,涵盖青岛百年影史的各种珍贵记忆。这里可观展、可欣赏胶片电影,已成为青岛旅游打卡的好去处。馆长宋蕾说,博物馆有青岛电影历史的脉络和轨迹,希望更多来到这里的人爱上电影,爱上青岛。

进入新时代,青岛开启影视工业化转型。2013年,灵山湾东方影都启动建设;2019年,《流浪地球》在此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青岛东方影都建成40座国际顶级摄影棚,构建起“高科技影棚+实景基地+天然外景”的全链条制作体系。目前,青岛影视基地诞生《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一批优质影视作品,票房总产出超387亿元。

在大片效应下,青岛通过拓展东方影都、藏马山影视基地等旅游功能,利用《封神三部曲》《流浪地球》等电影IP打造现实化场景和主题公园,提升了“影视之都”的品牌影响力。如今的青岛已成为“领航电影工业、成就中国大片”的科技影都、创意影都、梦想影都。

八大关等城市地标变身天然摄影棚

青岛不仅是电影制作的“梦工厂”,更是文旅融合的“试验田”。

2022年,青岛市出台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设立最高500万元的城市元素拍摄补贴机制,将八大关、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城市地标转化为影视创作资源。这一政策杠杆成功撬动《流浪地球2》《封神三部曲》等头部影视项目落地,使青岛从制作基地升级为银幕城市形象的输出平台。

近年来,青岛发挥“天然摄影棚”的优势助推微短剧发展,坚持“电影+旅游”融合发展思路,重点向片方推介独具“青岛元素”的东方影都产业园、藏马山、奥帆基地、历史城区、莱西青山湖、流亭机场等影视基地,以每年给予补贴的方式,引导拍摄地和剧组良性互动。2024以来,170余部“青岛摄制”网络微短剧在头部平台热播。《情往海岸线》《我的海蛎子男友》等5部作品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同时,青岛又迅速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文旅流量,加快打造“跟着影视剧去旅行”新样板。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山作为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在运营一年内拍摄131部微短剧,爆款率高达30%,当地村民通过群演培训实现“农忙种地、农闲演戏”,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藏马镇打造的“影视+田园”模式,将村庄、学校、田园风光免费开放给剧组,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形成“剧组进村、游客进镇”的良性循环。

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运营负责人逄伟告诉记者,该基地在原有文旅资源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影视化改造,赋予其影视基地的功能,这种模式实现了文旅与影视的深度融合。诸多剧组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带来人气,还有效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升了当地日常及淡季整体人气。

全链条激活,将电影观众转化为游客

青岛的影视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场景叠加,而是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形成“拍摄—传播—消费—衍生”的闭环生态。

青岛不断将电影拍摄场景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资源。《封神三部曲》在东方影都搭建的“西岐古城”被保留为旅游景点;《流浪地球2》道具、电影置景道具专家钟剑伟建造的“永誉亭”、两届金鸡奖最佳美术得主李淼的“太空卢米埃”等成为“电影旅游”新兴打卡点。电影《抓娃娃》的主场景“有余里”免费开放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片中“友谊商店”更是被修复运营,形成“电影旅游”特色业态。

为激活影视作品的文旅导流效应,青岛巧妙地将观影行为转化成文旅消费链。青岛整合拍摄取景地和文化场馆,挖掘城市的电影历史文化和经典拍摄点位,打造涵盖1907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院、历史城区、八大关的“电影旅游”线路。《抓娃娃》上映时实施“6处打卡换影票”的沉浸式营销,成功将观众转化为游客。更具突破性的是“异地路演赠票”模式,借《飞驰人生2》全国路演契机,向成都、杭州等客源地赠送崂山景区门票,实现银幕引流到实地消费的跨区域转化。

青岛市市南区以优美的滨海风光和独特的人文建筑风格,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景和素材,青岛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院等文化地标被纳入“电影旅游”线路,百年影史与城市风貌交相辉映。崂山区借助《巡回检察组》等剧集的取景、综艺《大湾仔的夜》中的王哥庄大馒头等元素,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符号”。电影《海洋天堂》自2010年上映以来,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作为电影取景地的青岛极地海洋公园,也在践行着父亲王心诚和儿子大福的“美丽约定”,连续11年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免费入园服务。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文旅场景的人文关怀相结合,彰显青岛的城市温度。

此外,影视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微短剧基地带动藏马山村民转型为专业群演,莱西市南墅镇的老矿区“活化”为年代剧取景地,西海岸新区后石沟村借《温暖的味道》等20余部影视剧打造乡村影视基地……青岛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光影与城市织就“电影之都”金色招牌

站在灵山湾的礁石上远眺,青岛的影视文旅叙事正驶向更辽阔的蓝海。这里既有《流浪地球》征服宇宙的工业雄心,也有藏马山微短剧里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既能再现《封神三部曲》的史诗美学,也能孵化网络时代的青春IP。当“电影之都”的金字招牌与红瓦绿树的城市肌理深度交融,青岛探索出的是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东方影都虚拟拍摄基地的迭代升级,影视科技将与实景文旅产生更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这片山海之间,电影不仅是造梦的艺术,更将成为城市与时代对话的永恒语言,那些从八大关梧桐叶间洒落的光影和灵山湾永不落幕的数字化潮声,终将汇聚成青岛文旅融合的新篇章。电影华表奖的到来,更是助力青岛电影产业展翅飞扬,飞往更广阔的天空。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