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7日讯 炎炎夏日,蝉声起伏。从6月起,“小小牛”开始不断地爬出地面,捉“牛儿”成为许多人夜晚休闲的“头等大事”。或携一家老小,或呼朋引伴,在林荫旁打着手电筒边走边瞅,捉“牛儿”俨然成为一种火遍全城的新式“Citywalk”。
“知了”的学名叫做蝉,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蝉科,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蚱蝉,也被叫做金蝉。在山东方言里,“知了”的若虫有不少独特的称呼,比如“爬叉”“知了猴儿”“知了龟儿”“小小牛”等等,又由于其肉质紧实、口感美味广受喜爱,甚至被称为“唐僧肉”。“知了猴儿”营养丰富,蝉蜕又具有药用价值,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夏季“顶流”。

为什么在滨州,捉“牛儿”能成为激活全民的流行风尚?原因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是335个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广阔天地。中海公园就像市中心的“城市绿洲”,新立河公园有如沿河伸展的“翡翠丝带”,秦皇河公园的郁金香花海让人流连忘返……除了12处大型公园,还有300余处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在城市的犄角旮旯“见缝插绿”。2024年全市新建成公园25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18平方米,列全省第3位,2025年规划新建口袋公园20处,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滨州成为常态。徜徉在星罗棋布的“天然氧吧”中,身心舒畅灵动,幸福感和“小小牛儿”都触手可及。

是159.4万亩林地绿带,织就了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向绿而行,2024年滨州扎实推进国土绿化造林7900亩,累计建设城市绿道725.8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超过30%、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林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省级“优秀”等次。比如城区南部的交通干线黄河大道,今年以来沿线14.2公里打造升级17.7万平方米绿化版图,精心布局2.2万余株高大乔木、3500余株花灌木以及80万余株鸢尾等地被植物的立体式自然景观,这条生态画廊正成为展示滨州生态魅力的“城市客厅”。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广袤的林地不仅能生长出“知了猴儿”,也孕育着众多鸟类。2024年全市鸟类物种新增33种,总数达353种。今年以来,在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显示水鸟数量破十年历史最高纪录。“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滨州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今年又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生态环境品质稳步提升。

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城市品质,承载着人与城的双向奔赴、美美与共。滨州以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持续推动社会安全稳定、就业创业充分、居住舒适宜人、全民身体健康、社会心态平和,努力让更多人在滨州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五年多来,累计有900多名科技领军人才、7.3万余名本科及以上大学生,把心放在滨州、把家安在滨州、把事业留在滨州。近悦远来的人才图景,既证明了滨州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魅力,也昭示着外界对滨州未来美好远景的坚定信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滨州坚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追求生态“富”的新境界。
最独特的城市名片。“渤海之滨、黄河之州”。在滨州,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181公里海岸线、1896平方公里海域、130余万亩沿海滩涂,共同孕育了海韵河秀的绮丽风景。着眼于“环境品质更美”,滨州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绿中、水景相融、水绿环绕”的生态城市形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擦亮了“海韵河秀 品质滨州”的金字招牌。

最厚重的发展底气。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向绿色低碳要核心竞争力。滨州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围绕“113388”工作体系,协力推进优势产业向绿色高端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连续四年列全省第1位。全力加速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加大绿色工厂、园区培育力度,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奋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滨州样板”。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滨州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市民“心安”生活。2024年,优良天数比例完成66.1%,PM2.5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等大气三项约束性指标全部优于省定目标任务。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54.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蓝天与碧水常在,美丽与发展同行。滨州锚定“环境品质更美”,将一幅幅彰显和谐美、生态美、文明美的秀美画卷绘就在黄河三角洲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作者:杨萌 贾天琦 惠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