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纵览快评|“拒绝上学门诊”火爆,不妨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0:11:00    

纵览新闻评论员 牛可心

孩子不愿上学是一种病吗?

据央视新闻报道,作为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自2024年6月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以来,接诊近一万人次,甚至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展开了讨论,有人感慨当下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有人诉说自家孩子有类似倾向,急切询问应对之策,字里行间满是焦虑与不安。

医生介绍,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后果。据相关研究,全球范围内,约17.8%的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困扰。在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该比例更是徘徊在20%至30%之间。这些拒绝上学的孩子中,有人因校园暴力而恐惧学校,有人因学业压力而自我伤害,还有人因长期积累的迷茫与焦虑,被找不到的一卷涂改带而压垮。表面上看,他们只是“不想上学”,但深层原因往往涉及抑郁、焦虑、适应障碍等多种心理问题。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孩子已经无法正常上学时,说明他们早已在沉默中崩溃多时。正如医生所言,当拒学行为出现时,问题往往已积重难返。

然而,社会对孩子们拒绝上学的理解仍显匮乏。门诊中家长的“急迫康复心态”颇具典型性。他们一边为了带孩子看病来回奔波,一边难掩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恐慌。许多家长面对拒学的孩子诉求往往是“尽快让孩子回到学校”。为了让孩子尽快返校,甚至不惜采取强制、暴力手段。当情况发展到不可收拾,被迫带孩子就医后,家长又往往急于求成,觉得看完医生孩子就能正常上学了,便将孩子硬推进学校。凡此种种,不仅难以改善孩子的厌学倾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种急切背后,隐藏着家长们对“脱离正轨”的焦虑。

更复杂的问题在于,教育焦虑并非个体或家庭能够独自化解的,它背后是一整套社会机制的运转。升学竞争、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些结构性因素共同制造了一个“不允许失败”“内卷”的大环境。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用“拒绝上学”表达他们的痛苦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或许不是“如何让他们回去”,而是“我们的教育是否出了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医疗干预固然重要,但仅靠门诊治疗远远不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家长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放下对孩子返校时间的过度期待,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和微小进步。更为关键的是,建立系统化的支持网络,将个体心理疏导与多方协作有机结合,形成由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构筑的立体防护体系。这种多方联动的支持模式,既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为其成长环境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从而取得更有效的干预效果。

在诊室外,春天的阳光平等地洒向每个角落。那些暂时离开校园的孩子,或许正在经历另一种形式的成长。正如医生所说:“即便不能返校,人生仍会继续。”当我们学会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成长,满足孩子“暂时停下”的需求,他们便能在爱的守护中重拾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