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摄影爱好者王士燕在阳信县阳城六路拍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红腹锦鸡。在阳信,这是第一次被拍到这种鸟类。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隶属于鸡形目雉科锦鸡属鸟类,别名山鸡、采鸡、金鸡。红腹锦鸡为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雌雄羽色差异显著。额、头顶金黄色,并延伸成丝状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颏及喉锈红色;后颈围以橙棕色扇状羽,形成披肩状、覆盖于肩胛部;上背浓绿,羽缘绒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金黄色;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尾羽呈黑褐色,满布桔黄色点斑;腹部赤红色。雌鸟体形较小,胸棕黄。
红腹锦鸡为中国特产鸟类,分布于中国青海东南部、甘肃西部和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四川北部、中部和东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东部以及广西东部等地。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
红腹锦鸡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蕨叶、野蒜、悬钩子、酢浆草、蔷薇、胡颓子、羊奶子、箭竹、橡子、华山松种子、稠李、漆树、杜鹃、雀麦、栎树、茅栗和青冈子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红腹锦鸡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 在秋冬季,红腹锦鸡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这些集群通常由雄性成鸟、雌性成鸟和亚成体组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体结构。在群体中,通常有一只雄性成鸟担任“首领”角色,它不仅带领群体寻找食物,还负责警戒等重要任务。

红腹锦鸡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 红腹锦鸡是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与2-4只雌鸟交配。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4月-6月之间,从3月下旬开始,雄鸟就展现出强烈的求偶行为。繁殖期间,雌性红腹锦鸡会筑巢,巢大小约为直径16至23厘米,深度6.5至10厘米,结构相对简陋,通常只是一个椭圆形的浅土坑,里面垫着树叶、枯草和羽毛。
在自然条件下,红腹锦鸡每窝产卵数量在5至9枚之间。卵呈椭圆形,颜色为浅黄褐色,表面光滑无斑。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窝产卵数量可能达到10至15枚。卵产齐后,孵化任务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为22天。 红腹锦鸡的雏鸟为早成鸟,一破壳便能自行觅食,初生通体密被绒毛,上体棕褐色,下体淡黄色。现在已进行规模化的人工养殖。红腹锦鸡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具有极高的生态与保护价值,在滨州为罕见鸟类。
(大众新闻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翟成新 曹兴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