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告别“文化失语”,如何真正造出真的“短剧友好城市”丨财经辣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1:05:00    

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竞争已从传统的产业、基建比拼转向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近日,广东韶关宣布出台网络微短剧产业系列扶持政策,试图通过文化产业实现城市营销与地位重塑。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后发城市寻求突破的积极姿态,也折射出区域发展中的深层挑战。

在第21届深圳文博会上,广东重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其中影视政策15条,微短剧被列为扶持重点。政策对微短剧精品创作生产,文化出海等方面给予奖励和补贴。如何借力微短剧讲好城市故事?如何在政策扶持与市场规律之间找到平衡?

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文化失语”的尴尬:资源有限、人才外流、品牌影响力弱,难以在传统文旅赛道上与一线城市竞争。而微短剧的崛起,为这些城市提供了低成本、高传播度的破局机会。

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投资门槛低、成本投入相对于大片更低更灵活,却能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快速触达亿级用户。西安借《长安十二时辰》带动文旅增长,如今韶关的丹霞山、客家文化等元素也可通过微短剧实现“场景化营销”。这远比官方宣传片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可见影视IP对城市形象的拉动效应是更大的。

微短剧《救命!是九龄大人》剧照

一旦微短剧兴起,可以形成产业培育的跳板。微短剧产业链涵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衍生开发等环节,能带动本地就业,吸引年轻人才回流。当前扶持资金虽不算多,但若精准投向优质内容与基础设施如影视基地,可能撬动更大社会效益。

尽管微短剧潜力巨大,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这就是要警惕“流量狂欢”后的空心化。《狂飙》曾经让广东某座历史名城快速成为全国游客的打卡地。然而也就一年时间,流量和关注就随着该剧的退场而退场。热潮冷却之后,原有的城市面貌和经济水平几乎都没进化,甚至被炒高的街坊物价还成了影视泡沫经济的缩影。

当前微短剧市场充斥“英雄穿越”、“穷汉逆袭”、“灰姑娘变公主”、“一觉醒来神功附体”、“身家亿万却做乞丐”等高度套路化题材,针对的多是躺平和做白日梦的年轻阶层。若一个城市仅简单复制流行模板,不单淹没城市特色,还可能让城市完全沦为了低劣作品的背景板。因此,政策更应鼓励和引导“在地化叙事”,例如结合红色路线、古典文化、生态优势等独特题材。

此外,多数微短剧依赖平台分账或广告,盈利模式单一,商业变现难。政府需引导企业探索“内容+电商”“IP+文旅”等长效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头部MCN机构等方式补足短板,避免作品“播完即弃”。否则即使拍出来没有市场反响和社会影响力、没有下一季、更没有延续性,那么所谓短期流量也是毫无价值的。

政府部门也要杜绝“政绩导向”的无效投入,避免为追求短期KPI盲目扶持“政策剧”,需建立专家评审与市场反馈双轨制评估机制。多搭建平台例如举办全国性微短剧节、提供取景地数据库、真正简化拍摄审批流程,降低行业交易成本才能形成真正的友好城市。最终,才能通过文化认同重塑城市竞争力,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地与全球。

文丨记者 戚耀琪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