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廊坊市一小学多位家长反映称,学校设置固定开门时间,孩子到校后需在校门口等待。另有市民在人民网留言板发帖称,建议深圳小学延时到18:30放学,理由是放学时间过早,不方便职工家长接送和看护。围绕上学与放学时间,家长有不同的心声,校方、教育局也从管理与组织角度予以回应。但家长缘何有此类想法?不难想象,如果多名学生一大早在校门口聚集等候,不管刮风下雨,都只能等到学校规定的时间才能进校,由此希望学校人性化处理开门时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学校解释学生提前进校后难以管理,需考虑到安全问题,而教师子女是由其教师家长带入进行看管,理由也算充分。近年来,“不准提前进校”已几次引发关注,揆诸相关学校的反馈,禁止“早到”,多是出自安全与管理的考量。再看放学时间,有些家长的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重叠,家里若没有其他人可以接孩子,的确会给家长带来难题,也映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难以调和的“时间困境”。当地教育局回应表示,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至18:00,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时放学的由学校予以妥善安排。
可以看到,围绕上学这件事,不同立场的权衡在交织。但孩子能不能早到一步、晚走一步,其实不是问题的本质,更要看到的是,这种家校博弈的背后,是失语的孩子。不同的建议与回应,都是基于家校各自的考量,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可能少有人顾及。的确,家校双方每天实际上都在进行针对学生管理权责的“交割”,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不容易。面对如此争议,不如问一问孩子们是怎么想的,毕竟这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
一句“推迟放学”,增加的不只是教师的负担,也令孩子在校时间延长;一句“早点开门”,动的不只是学校的管理,还动了孩子休息权益上的“奶酪”。这种情况下,家、校都不宜大而化之或一刀切式地解决问题。不要认为孩子还小,缺乏认知能力,这是一种偏见。成长中的孩子们,一样有着自我的思考和好恶,既然各方都想为了孩子好,不如在关切他们自身的核心事项上,给予孩子更多表达想法的机会。对孩子们,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无可绕过。(红星新闻)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方艺霖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