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身边事##沧州头条# #黄骅#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滕文鼎高寿获封的传说
黄骅滕庄子村的滕文鼎(1634-1759)因高寿受乾隆皇帝封赏的故事广为流传。据《滕氏家谱》记载,滕文鼎116岁时赴京参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千叟宴”,因精神矍铄、对答得体,获乾隆钦赐八品官职、黄马褂、龙头拐及“恩荣眉寿”匾额。乾隆曾问其长寿秘诀,滕文鼎答“上有万年天子,下有百岁老民”,令皇帝大悦。此传说反映了清代尊老传统与皇权对民间长寿者的嘉奖。
二、郝二奶奶与“师傅林”的传奇
滕庄子村的“师傅林”供奉清初“天地圣教”传教者郝二奶奶(郝文举之妻)。传说她身怀绝技,曾救商人滕云台于匪兵追捕,后无疾坐化,享年95岁。村民为其建庙,香火延续至今。另有光绪年间渔民遇险被蓝衣妇人(传为郝二奶奶化身)所救、华工梦中食桃痊愈等神迹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香客云集,成为融合信仰与民俗的文化符号。
三、徐福东渡与郛堤城之谜
郛堤城遗址(战国至汉代)被考古学者推测为秦代方士徐福东渡的起点。2016年遗址附近发现大规模瓮棺葬群(以儿童墓葬为主),结合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专家认为此处或为徐福东渡前童男童女的临时居所。瓮棺葬习俗与东亚多地相似,佐证黄骅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节点的历史地位。此传说融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悬疑,赋予古城神秘色彩。
四、张娘娘与冬枣贡品传说
明孝宗皇后张娘娘(沧州兴济人)为便利家乡盐运,命开挖“娘娘河”,河滩因黄河淤积形成特殊土壤,所产冬枣皮薄味甜。其弟为取悦皇室,进献冬枣获封“枣中极品,百果之王”,自此成为明清两代贡品。此传说将地方特产与宫廷历史结合,彰显黄骅冬枣文化的深厚渊源。
五、郛堤城军事防御与儿童墓葬之谜
郛堤城遗址兼具军事防御与儿童瓮棺葬功能,引发民间猜想。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时此处为合骑侯国,后为防匈奴设屯兵所。但大规模儿童瓮棺葬的发现(多为战国至汉初)与军事功能形成矛盾,民间衍生出“仙童枕瓮寻仙”“战士遗孤安魂”等传说,反映古代战争与信仰的交织。
六、“盒子灯”与纸中包火的技艺传承
齐家务镇的“盒子灯”技艺始于清代,以八角食盒内置多层花灯,燃放时逐层展开如“开盲盒”。传说其核心“纸中包火”技术源于匠人对火神的敬畏,需严格遵循古法:竹篾煨弯须以蜡烛烘烤至软,工序多达八道,象征“八面来福”。此技艺现为省级非遗,兼具艺术性与民俗信仰内涵。
七、无名烈士与村民自建纪念碑
旧城镇大六间房村村民邢金河自费为1942年牺牲的两位无名烈士立碑。据村中老人回忆,烈士因抗日遭日军围剿,受伤后被村民发现却因失血过多牺牲。邢金河以“兴义德”名义立碑,栽松柏环绕,将个人义举转化为集体记忆,成为红色教育载体。
八、英雄黄骅的命名渊源
黄骅市原名新海县,1945年为纪念在此牺牲的八路军将领黄骅更名。黄骅生于湖北阳新,1930年参加红军,1943年在沧州大赵村遭叛徒刺杀。其故居纪念馆陈列生平事迹,彰显“英雄之名铸就城市精神”的红色传承。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