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加力向好、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顺利实现“开门红”。下阶段,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放大特色优势,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动能稳中蓄势,奋力开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依托区位优势,构建开放新格局。甘肃地位重要、区位独特,狭长的地形像一条金丝带把西北与中东部紧紧连在一起,是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通道。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甘肃依托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抢抓最大机遇,拓展开放空间,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由西部内陆省份逐步走向了开放前沿。当前甘肃对外开放的优势不断凸显,建设高水平外向型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要围绕建设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发挥连接新欧亚大陆桥的通道地位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优势,提升国际班列运营规模和效益,完善多式联运通道网络,促进兰州、天水、武威陆港和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等平台提级扩能,做好“东进、西出、南耕、北拓”合作文章,形成西北重要的中转枢纽和集散中心,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借助资源优势,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甘肃处在三大高原和四大气候类型的交会地带,造就了独特的禀赋条件和富集资源。矿产资源有增储上产的潜力。甘肃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已发现各类矿产190余种,其中镍、钴、铂等14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第一,每个品种都具备成为一条产业链、带动一片大产业的潜力。要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努力为全国初级产品保供作出更大贡献。传统产业要加紧转型升级。甘肃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大,只有走转型升级的路子才能实现涅槃重生。要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锚定新型工业化方向,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为抓手,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工艺优化革新、设备迭代更新、产品推陈出新,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生机。特色农业有做大做强的条件。甘肃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积厚成势,“甘味”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亟须补上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短板。要聚焦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挖掘“风光”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全省风能和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分别居全国第4、第5位。得益于这一独特条件,近年来全省抢抓“双碳”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追风逐日”实现“风光无限”。2024年新能源装机达到6437万千瓦,装机占比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830亿元。目前全省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后续开发潜力和空间巨大。要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新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五个功能区,持续培育壮大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装备制造优势产业链。坚持大型基地、支撑煤电、特高压通道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超大型风光电基地、推进绿电外送通道建设和就地消纳替代示范,扩大绿电绿证交易规模,积极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电网、绿电园区等新模式,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全力夯实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基础。
牢记“国之大者”,筑牢生态屏障。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描绘美丽甘肃画卷,必须树牢“两山”理念,统筹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结构调整等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亮丽。让青山绿水成为甘肃的鲜明标识。聚焦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祁连山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重点区域水源涵养、全域地下水超采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做好“水的涵养、土的保持、沙的治理”三篇文章,守护好陇原大地的千山万水和万物生灵。让蓝天白云成为群众的生活标配。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以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空气清洁行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抓实黄河流域污水、农业面源污染、黑臭水体等的系统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甘肃。让绿色低碳成为发展的衡量标尺。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抓好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经济体系,最大限度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发掘文旅资源,深化文旅融合。甘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多彩的地形地貌,还有多样的民俗风情。始祖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长城文化等在这里交流交融,高山、草原、冰川、森林、戈壁等在这里交织交汇,绘制出了一幅神奇壮丽的雄浑画卷。推动文化大省向文旅强省迈进,就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遗产保护好,把自然遗产利用好,把红色文化传承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大美陇原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深度挖掘伏羲、飞天、丝路、黄河、长城、长征、航天等文化符号,推出一批彰显甘肃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化+体验”的创新创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构消费场景新模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文化内涵。加大包装策划、宣传推介力度,加快文旅资源整合优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持续提升甘肃文旅品牌数字营销矩阵规模和服务水平,全面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品牌。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