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聚焦“五个之城”描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1:14:00    

7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高质量发展”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西宁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生态环保、民生事业五个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并就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在此,晚报对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回馈读者关注。

让“天空蓝”成为西宁“背景色”

“大气环境质量事关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幸福感。2024年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1%;2025年1—6月优良天数比例为91.7%,同期增加3.8个百分点。”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建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凝聚合力、共同努力,始终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取得积极成效。市委市政府把大气污染治理纳入年度“破冰攻坚”揭榜挂帅事项,构建齐抓共管局面。坚持问题导向,出台防治条例,制定“西宁蓝”提质等方案,开展攻坚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坚持源头治理、系统发力,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坚持从源头上严管,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从严推进环评审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坚持从行业上防控,争取专项资金5.3亿元,以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为重点,以取暖、交通等领域为突破,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替代、公共交通新能源更新、西钢等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减少源头排放;坚持从科技上赋能,充分运用网格化微站、智慧化工地等大气监测设备,结合无人机巡航、走航车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大气污染靶向治理。

聚焦关键环节,集中开展攻坚。深入分析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节点,精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强化涉气企业监管,打造“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监管模式、“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帮扶+执法”服务模式,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后,将进一步强化大气源头管控、协同治理,让“天空蓝”成为西宁“背景色”。

聚焦四季西宁文旅破冰出圈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四季文旅破冰出圈,创新打造全域联动、四季宜游的文旅发展新路径,持续增强西宁‘一芯’的支撑带动和服务保障作用,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提速增效。”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文旅广电局局长陈科表示,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旺季带动四季、四季支撑旺季”,通过着力强化“一芯”服务保障“一环多带”,聚焦“文旅热点打造、特色街区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齐力发展。

近年来,西宁市文旅不断火出圈。通过打造豹街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与商业融合典范,培育大新街等文旅商特色街区,改造提升下南关街、丹噶尔古城,传统街区焕发新活力。今年1月至5月全市接待游客1245.19万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118.53亿元,同比增长21.37%和20.12%,分别占全省的62%和70%。

为实现四季文旅“破冰”发展,开展“中国年”“沐暖阳”等103项主题活动,推出康养骑行徒步路线9条等。举办西宁半马、青超联赛、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多场体育赛事,推出夏都梦想音乐季等50余项高品质文旅活动,旅游人次和花费同比增长28%和23%。携程数据显示,今年5月以来“西宁住宿+周边游”套餐预订量占比达40%,游客对目的地认可度持续提升。

提升服务保障,牵头召开市州“芯环带”联席会议,联合打造青海湖蓝冰旅拍、哈拉湖自驾等6条精品线路。推出12项旅游暖心举措和8项《涉旅企业文明服务规范》,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发布“生态高地、中国夏都、雪豹之都、丁香之城、古城西宁”五大核心城市IP体系,提高西宁城市知名度。

全市算力规模突破1万PFlops

“绿色算电协同发展方面,西宁市以绿电资源为根基,以算力产业为载体,推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截至6月底,全市已建、在建标准机架达2.3万架,算力规模突破1万PFlops,绿电使用率稳定在80%以上,建成青海首个‘源网荷储’低压交直流融合示范台区。”市数据局局长王卫平介绍说。

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建设方面,西宁市以“1+3+X”绿色算力体系为核心,高标准建设绿算示范园区。截至目前,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一期已投入运行,二期、三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投入使用;中国移动项目预计今年三季度首批算力资源可投入运营。

王卫平表示,我市将持续壮大绿色算力产业基础,计划3年至5年内建成标准机架5万台,算力规模突破10万PFlops。发展壮大绿电大模型应用和数据中心配套服务产业,推动形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靶向引进头部企业,构建“上游设备—中游算力—下游应用”全产业链。建立“企业导师+高校实训+项目实战”培养模式,每年培养专业人才500名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西宁市数据标注产业已从“产业雏形”迈向“初具规模”。未来,如何推动西宁市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王卫平介绍,高标准完成《西宁市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明确产业实施路径与工作任务。发挥数据标注产业联盟作用,支持青海蓝算等企业做大做强。深化“闲置资产盘活+数据标注产业”招商模式,不断壮大数据标注产业规模。召开数据标注产业供需对接会,提升西宁数据标注产业影响力与竞争力。

全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

“西宁市积极融入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战略,着眼于国家所需、青海所能、西宁所长,作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重大部署。围绕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西宁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这一问题时,市科技局局长马冠奎回答道:“近年来,西宁以‘政所’共建为基础,一体推进盐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育孵、成果转化,聚力打造盐湖关键技术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应用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聚集区,在创新机制、研发平台、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果。”

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建设以来,西宁市不断创新机制,全面开启“厅市校所企”共建新局面,探索了“资源共享+研发共促+成果共落+人才共育”新模式。建成4个青海盐湖所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汇聚收录13万余条盐湖专利。首次以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天津大学建设电池级碳酸锂结晶技术中试平台,西宁地区取得盐湖领域科技成果29项、4项达到国际先进;青海盐湖所和青海大学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项,青海博鸿化工电合成重铬酸钠工艺技术成功转化落地,具备年产5万吨生产能力;青海艾特克特殊形貌氢氧化镁及镁铝水滑石产业化项目成功建成1条中试线,填补全省空白……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需要什么创新资源,就能找到什么创新资源’总要求,进一步完善‘厅市校所企’共建机制,吸引全国盐湖科研力量,加快盐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创新生态构建,为全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马冠奎表示。

置顶民生关切 兜牢民生底线

“近年来,西宁市连续五年将养老服务纳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推行救助服务新模式,民政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门,采取了哪些重点措施兜牢民生底线?”

在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这一问题时,市民政局局长刘文军说,“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政事业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

夯实基本民生社会保障,致力于实现救助帮扶精准高效,推进低保扩围增效,全面摸排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为全市4.7万名困难群众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约21.3亿元。着眼弥补教育救助政策短板,为4500余人次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资助资金6400余万元。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以旧换新适老化改造,率先在全省建成覆盖城区、布局均衡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756个养老服务设施惠及44.12万余名老年人。制定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全市幸福食堂累计供餐量达471万人次,打造助餐服务金字招牌。创新开展“五融五员幸福养老管家”,分层分类提供服务资源链接、居家安全巡访等服务8.1万人次。

持续增进困境儿童福祉,积极打造“牵手相伴共‘童’绽放”志愿关爱服务品牌,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坚持“开门办院”,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创新开展爱心妈妈“模拟家庭”养育模式。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开展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试点和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等工作,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多角度提升社会事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