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城论生态·创新与未来”博士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广州举办,旨在于全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之际,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部署要求。
广州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聚焦生态环保领域,吸引近40名博士博士后及科研平台代表参与,通过“学术分享+场景教学+自由研讨”模式,为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创新动力。

学术破题:构建生态治理新范式
学术交流环节聚焦技术革新前沿,博士后科研平台代表以“生活垃圾资源化全链条技术创新”为切入点,系统解构从智能分选到生物质能源转化的技术闭环,探讨环保企业从环境治理向生态价值创造转型的路径。
三位博士后分别围绕“城市存量垃圾资源化利用”“海洋废弃渔网可持续自循环技术”“高分子环保材料性能优化”三大课题,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动态模型推演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引发与会者对生态治理技术突破的深度思考。
场景赋能:见证循环经济新实践
活动创新设置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实地考察环节。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控制中心,技术人员通过“一进四出”智能处理系统演示,全面展现生活垃圾从前端收集、智能分拣、生物降解到发电供能的全链条处理流程。
现场,与会人员实地观摩烟气净化、渗滤液处理等关键环节,通过实时监控数据直观感受日均处理4000吨垃圾的“变废为宝”奇迹,深刻认识循环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碰撞:擘画绿色发展新图景
自由研讨环节围绕“双碳”目标下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探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耦合路径。技术维度聚焦绿色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瓶颈突破,提出建立全链条转化支持体系。
人才培育层面倡导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业协同方面研讨如何通过标准共建、平台共享形成创新合力。这种产学研深度对话,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多维解决方案。
本次学术交流既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四十年成效的生动注脚,更是广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缩影。目前,广州累计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623个,累计招收博士后3888名,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广州市将继续发挥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人才蓄水池”作用,加快集聚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穗人社宣
【作者】 洪钰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