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如城丹徒康养中心上榜长三角旅居养老地、健康养老目的地名单,“旅居养老”在当地成为热门话题。丹徒“旅居养老”市场表现如何?存在哪些优势和短板?如何拥抱奔腾而来的银发经济“新蓝海”?日前,记者带着问题进行了走访,探寻该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攻守道”。
九如城“上榜”引人关注
为推动长三角旅居养老一体化发展,上海市民政局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民政厅共同发布长三角旅居养老地和健康养老目的地名单。九如城丹徒康养中心作为丹徒区唯一上榜的旅居养老地,引人关注。
驱车从丹徒新城沿长香路西行,不久就来到十里长山生态园。九如城丹徒康养中心就坐落于此。
“旅居养老是一种结合了旅游和养老的新型养老方式,近年来颇受老年人青睐。”中心负责人赵斌介绍,该中心去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老人100多人,年龄在51岁至81岁之间,旅居时间多为20天左右,集中在春秋两季,曾一次性接待30多名旅居老人。
据了解,九如城丹徒康养中心隶属上海九如城集团。该集团是集医、康、养、教、研、旅一体的康养综合运营商,目前在全国60多个城市开设连锁运营养老机构。2021年11月,丹徒区民政局与之签订“公建民营”委托经营管理合同,以原丹徒区社会福利中心为基础,打造九如城丹徒康养中心。中心集旅居会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为一体,占地24.5亩,建筑面积6624平方米,现有床位171张,2023年被丹徒区民政局评定为三级养老机构。
“在集团‘一盘棋’布局中,我们的养老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旅居养老领域,虽在‘深山’,却‘大有人知’。”赵斌说。
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十里长山风光无限,住在这里犹如置身森林氧吧。”1944年出生的潘幼康是资深“旅居达人”,有十余年的旅居经历。退休前,他在上海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发表过多篇涉及旅居养老的研究文章,这是他近年来第4次旅居丹徒。
潘幼康告诉记者,生活节奏缓慢、景色优美、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是当下许多旅居老人的理想选择,他本人之所以选择丹徒,是因为十里长山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这种资源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是稀缺品。
民政部网站内容显示,2024年我国旅居养老市场规模达到6700亿元,旅居养老产业正成为经济新亮点、提振消费新引擎。那么,丹徒区旅居养老市场表现如何呢?在世业镇从事民宿经营的赵小丹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旅居养老经营收入明显提升,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
记者从丹徒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该区近年来全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过探索“养老+”模式,构建了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旅居养老产业呈现更多新机遇。面对蓬勃发展的银发经济浪潮,区域里各种养老资源、养老机构纷纷启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面对“新蓝海”避免孤军奋战
在“燃起来”的旅居养老市场中,丹徒区如何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攻守道”?
潘幼康认为,当前旅居养老产业正处于“消费升级”与“市场重构”的交会点,目的地建设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生活需求规律,推动养老与医疗、旅游、文化、体育、教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让老年人在不同的地区环境中享受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赵斌表示,旅居养老产业涉及旅游、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促进旅居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体系,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和放心消费环境。
赵小丹深有体会,去年一位来自深圳的老人在这里旅居2个多月,这让她认识到“一日三餐,夜宿一床”的传统经营方式远远不够,民宿行业亟须改变。江心洲旅游业经营者孙粽海表示,面对火起来的旅居养老市场,经营主体不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服务如果还停留在“旅居”层面上,很难将市场需求转换成实际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是“必修课”。
“旅居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代表了老年人对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张仁君表示,从“养老”到“享老”,旅居养老业的兴起正在重塑文旅和养老产业逻辑。一方面银发经济是一片“新蓝海”,统筹和协调推进旅居养老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各种养老机构、经营主体要避免孤军奋战,要加强与景区景点、特色街区、酒店民宿、旅行社等多方联动,合力做大产业蛋糕。“做好、做大、做强旅居养老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张仁君如是说。(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