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年产1亿平方米环保纸制品包装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大幅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宁夏金世纪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项目总投资2亿元,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将突破9亿元。”4月6日,该公司安环部部长丁亚南介绍。
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契机,依托政策支持进行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生产设备,购置先进设备,建设氮化铝粉体、氮化铝陶瓷基板、氮化铝陶瓷结构件、高温共烧多层氮化铝陶瓷基板等5条产品线,打造国内首家氮化物陶瓷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陶瓷封装材料产业基地。
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迭代革新,助力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重塑核心竞争力,开创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去年4月以来,我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通过政策研究、供需对接、保障服务、示范引领、区市县园区协同联动等举措,鼓励企业把握机遇加大更新改造投入,做好设备供需对接,加快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工作。”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改造再贷款、国家专用设备数字化改造纳税额抵免、融资服务保障、数智融合帮助等政策礼包精准滴灌,激活企业更新动能——一年来,宁夏多维度发力,对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对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可申请15%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对企业实施的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在500万元及以上的贷款,按不超过上年度12月份公布的一年期市场报价利率(LPR)的60%给予最高1000万元贴息。通过融资租赁进行设备更新的,按其实际融资额给予直租3%、回租2%,单户企业每年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全力做好供需对接,及时更新需求清单及装备制造企业和产品清单,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交流。积极做好融资服务保障、数智融合帮助、安全生产指导等保障服务,激励企业设备更新,推动企业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淘汰更新安全风险隐患大的老旧装置,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更新智能采掘及辅助运输装备项目,从根本上消除老旧设备安全隐患,并通过应用更多高效节能型产品,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宁夏舜昌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契机,深化实施30000锭亚麻湿纺、4500万米纺织面料印染生产线技改建设项目,产能显著提升,今年年底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将达20亿元。
今年年初,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蓝宝石晶体制造与加工基地”项目四期提前半年投产,一批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生产设备落户新厂区,成为该公司蓝宝石材料产业的核心生产基地。“更新的设备能够大幅提升公司的产能和效率,进一步巩固我们在蓝宝石材料市场的领先地位。”该公司总经理郭跃波介绍。
让更多企业享受“焕新”红利,宁夏工业企业“我要改”的呼声更多,意愿更强;从“制造”到“智造”,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一场以设备更新为牵引的产业升级之路,正进一步强壮宁夏工业的筋骨。
为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取得更大成效,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区内外马不停蹄、接续举办一场又一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扩大“朋友圈”,延伸“产业链”。
2月28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举办的“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积极扩大对接范围、丰富对接形式、提升对接效果,推动工业母机供需双方在结对攻关、应用迭代、更新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一批合作项目,助力打造西部领先的高端工业母机产业基地。
“去年共组织专题对接、省外推介、银企对接等活动26场,达成意向合作697笔,意向金额416亿元,新增银行授信103亿元。”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组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产业供需对接活动,目的就是释放需求潜力、增强供给能力,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稳定、配套紧密的产业上下游供需关系,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为巩固去年供需对接成果,今年年初,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启动新一轮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暨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对接范围再扩大,计划组织企业赴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四个区域”,与央企、名企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引导企业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让供需对接成为区域产业合作黏合剂。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储备300个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和延链补链项目,力争今年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10亿元、技术改造再贷款授信额度100亿元,更新设备超过6000台套,年底前规模以上企业先进设备使用率达到60%以上,安全生产环节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全要素生产率和全链条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蓝宝石晶体制造与加工基地”项目四期。
(宁夏日报记者 丁建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