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是其毕业的先决条件,是拿到学位的必要环节。然而,毕业论文未必适合所有专业。
首先,很多本科毕业论文既无太大学术价值,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出全面客观的考核。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少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但还不足以写出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因此,一些本科毕业论文要么选题老旧,要么内容和研究方法趋同,出现公式化和同质化的现象;还有一些毕业论文立意不深,结构混乱,论述浅尝辄止,缺乏严谨性和深度。
以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为例,很多学生都会选取“功能对等理论”或“目的论”等理论,论证方法和模式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于是就出现了英专论文千篇一律的情况。这样批量化生产出来的论文,很难说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学生花费巨大精力撰写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要投入很多精力来帮学生修改论文,最终产出的成果却并无太大意义,实在有些事倍功半。所以,对本科生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毕业论文如何规避上述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不同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毕业要求方面也应结合本专业特色,做出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对学生学业成果进行更全面综合的考核。现实中,高校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毕业要求理应实现差异化。
例如,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论,在毕业论文中阐释自己对某个话题的理解和思考,反映其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一些工科专业更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实施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此外,一些应用型专业不妨以相关实践项目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比如翻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具体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翻译报告或翻译项目实施报告,戏剧创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创作剧本。
毕业论文的撰写往往更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学术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核,而社会对于不同专业毕业生能力方面的期待是多元化的,二者并非完全契合。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并不会选择继续深造,而是会选择进入职场,他们的毕业论文往往并未体现其自身为就业所做的积淀。因此,即便同一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允许一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除毕业论文以外的其他考核形式。
以我所在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可以选择通过撰写商业策划书来代替毕业论文的撰写。有学生用英文写了一套跨境电商直播方案,全面阐述整个方案的设计理念、实施流程、技术实现、预期成果等元素。今年,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有人设计了一部英语戏剧舞台剧,还有学生结合自己在英语新闻电台的经历,撰写了新闻播报实践报告。这些毕业设计/报告的价值不比传统的毕业论文低,能够让用人单位直观地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
时代在迅速发展,各个专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出现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也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相应调整。毕业考核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考核的方式和模式,设置出既符合专业实际情况,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更兼顾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毕业考核方案,不再一概而“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