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锦再现“五星出东方”纹样(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刘叶)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口述历史·拾遗

在四川的山水之间,藏着无数的传奇——它们是蜀锦纹理的春秋岁月,是绵竹年画的藏吉纳福,是阆中春节文化的口口相传,是羌年的传承与重生……这些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继“口述历史·师说”“口述历史·匠心”“口述历史·珍档”之后,2025年,封面新闻与四川省档案馆共同推出“口述历史·拾遗”专题,重新梳理四川非遗中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和内容。

绵竹年画(图源:绵竹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强)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作品(图源杨华珍工作室)
参与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的自贡灯会、绵竹年画、夹江年画、阆中春节文化;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羌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璀璨一页的蜀锦……我们将走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忆深处,记录他们手中的绝活、心中的坚守,以及技艺背后的家族和社会历史;我们将走近非遗保护专家的经历,看他们作为“局外人”如何让这一项项的技艺,一代代的传承,重新在时代中找到归属和生存方式。每一段口述都是对文明的记录,每一次拾遗都是对未来的馈赠。

蜀锦织就的《五牛图》(局部)拍摄:记者刘叶
我们的读者,当你们点开每一个视频,每一篇稿件,这些非遗亦将在你们的心底留下痕迹。或许是在某一次旅行中,或许是在某一个博物馆中,又或许就在你的生活中,拾遗的一页,将重新被赋予新的生命。我们期待,这些被打捞的记忆,能和你一起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