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歙县整县推进项目”在歙县揭牌。
此前,财政部设立“彩票公益金国家古迹文物保护整县推进项目”,并在全国选取了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安徽省歙县两个文物较为集中的区县,实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文物,但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绍,各级政府均设有一定的文物保护资金,使县级以上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然而,大量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于资金匮乏而缺乏系统保护,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问题。
“选择歙县作为试点地区,是希望能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借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陶诚说。
歙县自秦朝置县,有“天然博物馆”“文物之海”等美称。据统计,全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去年1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歙县签订项目资助协议。根据协议,歙县可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5000万元,专门用于补助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
为利用好项目资金,歙县制定出台了《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修缮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共涉及804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该方案还对项目的申报主体、申报程序、施工单位资质以及资金的使用、管理等均作了具体要求,并明确在2027年前完成对804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以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内容。
“通过申报,我们确定了渔梁村、徽州古城、鲍家庄3个重点片区和瞻淇村、三阳村、叶村等13个辐射片区。”周虎说,重点片区将重点修缮,并作为新产品、新场景进一步丰富歙县古城的旅游业态。13个辐射片区将以保养修缮为主,并借此机会加快村史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乡村类博物馆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我们将以传统工艺为魂,以现代技术为翼,确保每一处建筑形制、结构、风貌的原真延续,筑牢徽州文化基因库的物理根基。”歙县副县长吴文斌表示,将以守护为基,全面实施804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歙县还将创新打造20个保护利用样板案例。“遴选20处文物建筑,通过植入文化展览、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业态,实现‘一屋一策、一村一品’。”吴文斌说,将以示范案例为引擎,探索未定级文物“活态保护”路径,努力为全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张明星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