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素材示例】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在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写作指导】
开篇先指出理想对于人生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好的理想可以让人的生命活出意义,富有价值;再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实现理想呢?这就要从大思想家扬雄的比喻中获得启发,时刻“修身”,善于“矫思”,明晓“立义”,付出实际行动,理想就会如愿实现;最后,结合自身,谈谈当代青年该如何追求理想。
【美文典范】
早立鸿鹄壮志 成就精彩人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的身体和心智也日渐成长,开始踏上了追求理想之路。于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又该怎样去实现它?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汉代思想家扬雄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他指出“修身”“矫思”和“立义”与成就理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带着深沉的思考,我们开始体会扬雄的这个比喻。翻开厚重的历史典籍,我们看到了一位位名人志士有梦追梦圆梦的精彩人生。李白不畏坎坷,心怀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晚年颠沛流离,仍然有梦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赶考路上,宋应星走遍大江南北,为“贵五谷而贱金玉”编撰《天工开物》;毛泽东走出韶关时,就怀抱凌云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周恩来还是一名少年读书郎,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造福天下。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心潮澎湃。从这些伟人名士的身上,我知道了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造福社会的杰出人才。我也恍然大悟杨雄之喻的含义,拉开“修身”之弓,插上“矫思”之箭,对着“立义”的靶子,用力发射,一发即中,理想就是这样实现的。
为了心中的鸿鹄壮志,我们首先要“修身”“矫思”。正如杨雄早年喜好静默沉思,不愿与人喧哗争论,尽管家境贫寒,连口余粮都没有,但他不羡慕荣华富贵,不担忧贫穷低贱,清心寡欲,致力于学问,非圣贤之书不读,善于“吾日三省吾身”,最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后世称为“汉代孔子”。修养身心,淡泊名利,专心于自己热爱的事情,这是实现理想所必须的条件。
“修身”“矫思”可以让人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然而“立义”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生秉持清莲般高洁的品质固然是好,但如果在邪恶势力当道时,不能挺身而出,弘扬正义,却明哲保身,退隐山林,置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苍生于不顾,这能说他的理想高远宏大吗?
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处于蒸蒸日上的祖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相信自己会不断“修身”“矫思”,为民“立义”,让自己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让国家有前途,让民族有希望。这样的理想也必将会让我的人生精彩无限。
〔名师点评〕
分析全面,重点突出。考生主要围绕“我们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又该怎样去实现它?”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充分利用扬雄关于理想之喻的资料,谈自己对理想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论说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时,要“修身”“矫思”,更要“立义”,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
结构清晰,语言精简。文章以提问总起全篇,主体部分重在阐述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时的具体要求,结构清晰明了。全篇语言精简洗练,且极富感染力,如阐述古今名人伟人的共同理想是“造福天下”时,引用李白、杜甫、宋应星等名句,使得论述充满豪放豁达之情,激奋人心。
构思巧妙,体现要求。考生紧紧扣住命题要求,巧妙运用扬雄的譬喻,阐述自己对理想和实现“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之间关系的的认识,并结合自身发展和理解,指出这些材料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的启示,要不断“修身”“矫思”,为民“立义”,让理想早日实现,将命题中的各大要求完全体现。
筑梦未来,奋发图强
理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像一粒种子,蕴藏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悄悄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蓬勃而出,以强大的力量催促我们奋发自强。
树立理想不是一念之事,实现理想也不能一蹴而就。每个人因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成长经历不同,产生的理想也各不相同。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理想,只要不是为了个人的锦衣玉食,而是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就一定是崇高的理想。
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异常特殊的时代。回顾近百年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冒着硝烟和炮火的战争基本结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处于安宁之中。各种声音喧嚣尘上,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暗潮涌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目前这个时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正义的力量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祖国,正到了担当重任的时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赢得了拥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人民的肯定和支持。身为中华儿女,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新时期的新青年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五年后,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十年后,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放声歌唱:“祖国万岁!”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能筑梦未来,当然为理想而拼搏奋斗也至为关键。当我们怀揣着伟大理想,蓄势待发的时候,还需要静下心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比如说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一矢中的”的成功感是畅快淋漓的,这就对优秀的弓箭手提出了至高的要求,我们要想成就理想,就要“修身”“矫思”“立义”。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革命家陶铸有句名言:“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通过“修身”“矫思”“立义”,我们可以拥有“高尚的情操”。有此情操在,理想还会离我们远吗?
让我们筑梦到底,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培养起为民族为人类奋发图强的精神,让世界多一些幸福和欢乐。
〔名师点评〕
联系现实,催人奋进。考生开篇直言理想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催促人奋发图强,接着紧紧围绕当今时代发展主题,紧密结合当前世界局势,谈论当代中国青年拥有的共同理想,那就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引用古人的比喻来形容理想及其实现条件之间关系,指出当代青年要想成就理想,就要“修身”“矫思”“立义”,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言流畅,说理有力。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过渡用语衔接自然,全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如“树立理想不是一念之事,实现理想也不能一蹴而就”,论辨说理之句读起来很有韵味,“然而不管是……只要不是……而是为……就……”类似的过渡语句,使得语言精简凝练,说理更显力度。
巧设思路,选材灵活。考生开篇选用比喻手法,论说理想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催人奋发;主体部分以“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异常特殊的时代”为总领句展开深入阐述,希望当代青年能经过“修身”“矫思”“立义”,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起高尚情操,为民族为人类奋发图强。